大国深度 国人骄傲 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“争气井”纪事
时间:2023-05-05 08:28:08 来源:互联网 阅读:775
本文摘要:

4月29日,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观义镇池塘村的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超深井——关基井,迎来了今年五一小长假首批客人。王师傅携家人和朋友一起,带着父辈的心愿走进关基井,当看到关基井纪念碑在阳关下熠熠生辉,具有石油特有元素的红黄白相间的围墙,还有静静伫立闪烁着金光的采气树井口,犹如一座无字丰碑,述说它曾经辉煌的过往,一切令人倍感亲切而自豪。

“大家看,这就是当年我父亲他们打的井。”王师傅激动的话语,令随行的家人和朋友特别感慨而又感动。

难忘46年前那个冬日。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片战天斗地找油气的土地,聆听当年的亲历者,今年82岁高龄,身体硬朗、思维清晰、十分健谈,说话底气十足,依然保持老石油本色的时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7001钻井队队长刘汉贤,讲述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和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。

苦干加实干,干出样子来

从史料中得知,关基井是由当时川西北矿区7001钻井队承钻,于1974年12月17日开钻,1977年12月4日完钻。三年探钻7175米,使我国跃入当时世界深井钻探的先进行列。

在关基井的钻探过程中,7001钻井队先后战胜高温、高压、盐水层、石膏层、垮塌层等一系列技术难关。取得了川西北地区白垩系-二叠系完整可靠的地质剖面,开展了7项录井,取得了33项资料,334514个数据,发现了32个油、气、水显示和气测异常段,为川西北地区石油勘探打开了新局面,为研究川西北-川中过渡带的石油地质情况提供了“一手”资料。形成了使用自制取心工具和人造金刚石钻头、硬地层牙轮钻头、超深井泥浆处理剂、油井水泥等多项科技成果。

1977年《六千米、七千米超深井钻井工艺技术》获全国和四川省科学大会奖;关基井于1978年荣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,7001钻井队刘汉贤等代表受到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,《红旗》杂志等国内主流媒体,相继刊载四川石油人的英雄壮举。

抚今追昔,回忆起当年那段峥嵘岁月,令刘汉贤感慨万千。“关基井是物资匮乏年代,共和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型成就,在事故复杂情况预防与处理、设备工具使用、人才培养方面积淀了宝贵经验,传承了以‘苦干实干’‘三老四严’为核心的石油精神。”刘汉贤如是说,“当时,关基井一战成名,促成中国成为第4个拥有7000米以上超深井的国家,这就是关基井‘政治井’和‘争气井’的由来。”

钻超深井,需要多项科技的支撑,体现的是大国深度,每向下一米,都是在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新挑战!“由于我国深井钻探技术起步较晚,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,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深井钻探科研难度极大、后勤保障乏力,缺技术,缺工具,没有地质资料,可以说关基井的开钻几乎是处于极度困难中探索前行。”提起当年面临的现状,刘汉贤深感不易,他说,“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,每前进一步十分艰难,唯有在实践中摸索与总结,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”

办法总比困难多。“当井深达到4000米时,钻井队就遇见了高压盐水层。”刘汉贤说,“盐水层出来以后就把我们的洗井泥浆给污染了,钻井的泥浆像我们人的血液一样,泥浆污染过后,如果处理不好,就根本无法打井。然而,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,处理此类情况没有经验,更没有技术,一边摸索一边前进,西南石油学院专家、四川石油管理局调配专家现场蹲点,成立钻井液攻关组,不断试验,反复论证,终于研制出抗高温、高压、热稳定性好的泥浆体系。”

苦干加实干,干出样子来。“1976年7月份的一个凌晨,狂风暴雨,电闪雷鸣,呼啸的狂风把钻井队动力设备刮翻了,瞬间动力设备处于瘫痪状态,整个钻井动力失效。钻具还在井里面,怎么办?如果卡钻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刘汉贤回忆说,“当时,就在这个危机时刻,我作为队长只能发动全部职工采取土办法,弄上管钳、链钳,加上加力管、钢丝绳,就开始人工开钻,十多人一组,推一会儿,又换另一组。漆黑的夜里,大伙就靠手电筒,在狂风暴雨中轮流上阵,用人工力量将100多吨的钻具动起来,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,整整5个小时没有一人叫累,个个淋成了落汤鸡,大伙只有一个信念,绝对不能卡钻,不能因此延误工程进度。”

企地一家亲,难忘当年情

企地一家亲,难忘当年情,川西北石油人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。

“当年,钻井任务确立后,梓潼县革命委员会高度重视、全力支持,成立了工作专班,在最短时间批准用地报告,进行前期拆迁,划定钻井队工作、生活用地。”关基井能在三年完成钻探任务,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、群众的大力支持,刘汉贤深有感触地说,“在钻井大部队到来之前,基建队伍首先进场,要在这荒山坪里修建职工宿舍、食堂等基础配套设施。红旗公社(现观义镇)抽调一百多群众参与建设,为加快建设进度,当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也抽调机械参与其中,军民一起,齐心协力,唱着《我为祖国献石油》,豪情满怀,大干快干,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完成第一批基建任务,首批钻井队员立即入驻。”

“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,钻井之余,井队还得搞农副业来维持生活。池塘村给了我们20多亩土地,我们自己还种地、养猪、养鸡,种包谷、种红薯。”刘汉贤介绍说,“那时候,村上种地用的肥料多在县城去拉,多用牛拉车,拉得少速度慢,钻井队有几辆卡车,队上就调卡车帮附近村、社拉化肥,分文不取。在钻井队员中,有个别带着家属,工资很低,养活一家人挺难,就把家属的户口迁到池塘村,年底就能以池塘村村民身份分粮,全村总迁了七八个钻井队员家属户口,有两个是改革开放后才把户口迁走。”

筑梦新征程,更上一层楼

筑梦新征程,更上一层楼。2023年4月,川1万米科探井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钻前工程全面完工,较计划周期提前7天顺利完成,为后续钻井工作的快速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。下一步,随着该井开钻,标志着中国将进入特超深井发展新阶段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刘汉贤抑制不住内心地激动,他说:“从2022年6月23日,川西北气矿所属双鱼001-H6井安全钻至井深9010米,成为中国石油第一口超9000米的水平井;到2023年2月13日,位于蓬莱气区的蓬深6井完钻井深9026米,创亚洲最深直井纪录。现在,我们的井越打越深,体现的是大国的深度和国人的骄傲。”

今非昔比,发展令人欣喜。“当年,打关基井使用的是罗马尼亚制造的4DH-315-7000米钻机,技术依靠进口,后勤保障匮乏,几乎每钻进几十米,有时甚至于几米就要换一次钻头,好比是小米加步枪,困难可想而知。”刘汉贤说,“现在,随着科技进步,我们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创新发展优势,加之有过去经验的积累和物资雄厚的保障,而今钻井有一种鸟枪换炮的感觉,发展特别迅速,石油事业发展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春天,我坚信川1万米科探井一定能够钻达目的层完成所有既定科研目标。”

从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“争气井”,到川1万米科探井横空出世,我们走过了49年的漫长岁月。短短3000米不仅是深度的挺进,更是高度的崛起,我们坚信石油人的明天将会钻得更深、站得更高、走得更远。

图文:唐远茂


(正文已结束)

推荐阅读:旗龙
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